活动介绍   |■ 评选标准 |■ 活动背景 | ■ 评审纪实 | ■ 日程安排
 
 
 活动背景——公共艺术奖缘起:
 
“国际公共艺术奖”评审委员合影。
(从右到左依次为汪大伟、弗尔雅、长谷川佑子、杰克·贝克、路易斯·比格斯、卡提亚·坎顿、凌敏)
 

  2011年,《公共艺术》(中国)和《公共艺术评论》(美国)两家国际期刊共同创立了“国际公共艺术奖”,以“地方塑造”为主题,选择来自全球的艺术家在2006年1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期间的作品。世界范围的公共艺术研究人员共提名141件作品,分永久性和暂时性两大类。充分体现以艺术家为核心、突出“地方塑造”为特点的公共艺术项目,体现出优秀的专业水准、创新的设计理念和高超的建造技巧。

  提名作品包括壁画、雕塑、社区改造、空间转换、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关注和诠释城市生活和地域文化,关注环境空间,也关注人文、历史脉络和公众日常生活,体现出公共艺术对于社区再造及重塑市民文化生态的意义,艺术家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表达出对城市发展的特定思考;公共艺术语境下的壁画和雕塑既不再是以装饰功能为主的“环境壁画”或“城市雕塑”,也不是以表现艺术家个体语言和艺术风格为主的载体,而是具有明确社会价值和文化理想的艺术形态;从不同层面阐释了当代文化的深刻命题,体现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文脉关系。

  本次评选由国际当代公共艺术领域的优秀专家组成评委会,对提名作品进行深度研究和评论。在此基础上,《公共艺术》(中国)和《公共艺术评论》(美国)于2013年4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大学举行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同时举办国际公共艺术论坛。

 
论坛主旨:
 

1、通过研究、评论和现场交流,创建一个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研究员网际关系
   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评委为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新西兰、巴西、土耳其、中国的策展人、公共艺术和当代艺术评论家。他们常年活跃于国际当代艺术界,将为我们带来最新的国际信息,并为国际公共艺术提示多元的发展方向。同时,来自世界各国以及台湾地区的二十余位研究者组成一个广泛的国际研究网络,这个视野开阔的公共艺术网际关系的最大魅力在于共享国际资源。他们所提名的作品在不同层面上具有标杆性,既为建设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探索了一条区域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路径,也对城市化演变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2、通过实际案例推广公共艺术,为艺术家和理论家提供研究和评论的机会
  论坛围绕“地方塑造”的主题,除了对获奖案例进行研究和评论之外,还将对“上海世博园区改造”、“上海地铁公共艺术”和“浙江玉环县美丽乡村建设”等三个实际项目进行论证,并提出建设性方案。本次论坛通过结合实际项目来实现“地方塑造”的理念,使公共艺术成为社会发展的推进力量,使当代艺术与地域特色相契合,使艺术产生公共效应。也是公共艺术奖评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成为公共艺术奖的魅力所在。“地方塑造”将公共艺术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起来,体现出公共艺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同时,当代艺术家的参与也给公共艺术带来新的活力。艺术家们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与提示,将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动力。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汪大伟(中国) 杰克·贝克尔(美国)

副主席:
路易斯·比格斯(英国)
约翰·麦科马克(新西兰)
卢辅圣(中国)

秘书长:
金江波

副秘书长:
潘 力 凌 敏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珏、王洪义、刘景明、
阮 俊、 李 薇、岑沫石、
宋国栓、张羽洁、周 娴、
陈 阳、陈文佳、季纯潇、
郑 虓、 姚 舰、钟国祥、
胡建君、 常 皓、章莉莉、
婧淑婷、董顺祺、
傅梦婷、蔡建军

   
   
 
       
 
Copyright © 2012-2013 | 上海公共艺术创意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86-21-66133330(董顺祺)
传真:86-21-66133764
地址:中国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E-mail:
pan715@yahoo.cn(潘力)
lingmin2006@gmail.com(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