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艺术中国
 
 
国际公共艺术奖六大奖项在沪揭晓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4-15 14:32:0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上海大学校长罗宏杰(中)、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女士(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左)
国际公共艺术评委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
 
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颁奖仪式和公共艺术论坛4月12日在上海大学开幕,上海大学校长罗宏杰致辞,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共艺术学者与艺术家、策展人等表示欢迎。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女士表达了上海对公共艺术的关注和支持。参加评奖的六件案例作为大奖揭晓,分别是《尼日尔建筑》、《纽约市空中步道公园》、《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厨师、农民、他的妻子和他们邻居》、《提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21海滩单元》。在艺术论坛上,六大奖项的代表,包括艺术家和策展人介绍了各自的项目。与会嘉宾对获奖代表进行了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公共艺术评论》发行人杰克-贝克
 

中国美术学院杭间教授发言

 
与会嘉宾提问
 
 ——六大奖项
1. 尼日尔建筑

    由瑞士艺术家诺特·维塔尔创作,位于尼日尔阿拉伯北部5公里的一片绿洲。诺特·维塔尔热衷于在世界各地建造奇异的房子,他的艺术表达了全球文化的精神,用具有功能的艺术作品模糊了现实与幻想,以及历史、现在与未来之间始终暗淡的界线。在他的世界里,这些建筑也是具有艺术性的功能物品,不仅有着典型的形式主义和极少主义的风格,还借鉴了大地艺术的手法。2008年,诺特还曾在北京制作装置及巨型雕塑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把整个世界视为自己的“工作室”。

    维塔尔于2000年在尼日尔的阿加德兹开始建造雕塑房屋。他建了一个复杂的泥屋群,每幢建筑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抵御热浪和沙尘暴之屋”,“望月之屋”,“观日落之屋”等。其中一个是儿童学校,450名儿童上课时就坐在这个阶梯上而不是在常规的室内课堂,因此这所学校不仅是一座雕塑,而且还具有了社会功能;另一个房子作为献给月亮的颂歌,还有一个13米高“能看见日落的房子”,观众从一个楼层移到另一楼层,日落的高度也随之变化,这种状态诗意而超然。

    大奖评委认为,维塔尔运用被当地有些人视为废料的牛粪等材料建造了极具现代感的建筑结构,使作品既与当地的传统建筑物完全脱离开来,又能融入这座城市的审美习惯中。他在阿加德兹沙漠持续工作到2007年,其目的是为了唤起18世纪那种完全融入大自然的浪漫的崇高概念。

 
2. 纽约市空中步道公园

    本项目由詹姆斯·科纳景观设计公司、迪勒·科菲迪奥 + 兰弗罗(美国)、植物设计师皮埃特·欧多尔夫(荷兰)建设,位于纽约曼哈顿西区。空中步道利用工业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绿色空间。这里原先是一段废弃的高架铁路,在利用和改造铁路结构的基础上,创造出凌驾街道上空的立体公园。这是一个体现历时性保护的更新项目,融合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并将园林与建筑相结合,使其成为一条历史与现代共融、建筑与景观交织的空中绿廊。

    自2009年6月空中步道第一部分开放起,就成为城市的主要观光景点之一,是有别于普通公园的独特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把生机勃勃的植物和狭长的木板融为一体,构成一条平滑流畅、几乎没有空隙的行走路面。铁轨依然是主要元素,引导着参观流线。公园还保留了大约二十种自生植物, 一年四季花卉盛开。还包含水景,观景平台和日光浴平台,还有一块聚集区可用于表演,艺术展览和教育项目。多孔的步道含有敞开式接口以便水流在木板之间排出,灌溉周边的花坛,减少从步道流入下水道系统的雨水量。

    大奖评委认为,空中步道是纽约西区工业化历史的一座纪念碑。它提供了机会创造一个崭新的极具创意的公共空间,与传统的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模式不同, 空中步道主要源自于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非盈利组织——“空中步道之友” , 在保护、再开发及后期管理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其他城市的工业废弃地的重新使用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3.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
四川美院虎溪校区的农舍
 
四川美院副院长郝大鹏教授介绍虎溪校区案例
 

    由艺术家郝大鹏负责设计的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其原址是虎溪镇伍家沟村七社,占地面积1000亩。校区规划与建设坚持传承地域文化,体现出人文校园建设的理念和特色,基本保持自然地形地貌,注重依山就势、顺势而为的园林布局,不铲一个山头,不填一个池塘,完整保留了11个山丘,建筑群散落其间,建筑形态和表现贯彻粗材细作的原则,以丰富的形态和朴实的材质体现合乎原地形地貌的生长状态。许多建筑都有一种创意工厂的氛围和感觉。不同的建筑使用不同的材质,尽量保持本质和原生状态,刻画历经风霜的表面,外墙色调体现重庆这座工业重镇的历史记忆。

    整个校区充满静谧、清幽的自然情怀,将地域文化与校园个性联系在一起。校区还保留了部分原有的农舍、水渠和农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长廊构成连接校区的网络,农家生活在安静的校园中悉如从前,各种农具散布在池边回廊之中成为一种记忆符号,旨在保留大学城的城市原点。建筑布局充分考虑到重庆的自然条件,贯彻“十面埋伏”的设计理念,整体上以聚落的方式在山坡周围自由散布,而群落正是典型的重庆山城建筑传统。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既为建设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校园探索了一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路径,也对当代城市建设具有导向性意义。

    评委会认为,这个项目带给他们的不仅是项目背后蕴含的精神视觉所带来的想象,更有一段故事:讲述那些受雇于学校的当地农民们是如何保护在他们曾经的农田上修建起来的新校园的环境。这一段故事充满着人情味和实践精神。新校区的装饰风格和建筑元素使当地农民和学院的师生们和谐共处,共同维护这块让他们骄傲的、美丽的、与众不同的家园。

 
4. 厨师、农民、他的妻子和他们的邻居
厨师、农民、他的妻子和他们的邻居

    该项目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西部,由艺术家马杰提卡·波特尔克和怀尔德·维特森(斯洛文尼亚)完成。它融合了社会结构和视觉艺术的因素,重新定义了绿色村庄的概念。该地区在二战之后得到兴建,今天是欧洲重新发展的最大型居住区之一。但是在1980年代,这里曾因治安混乱被人诟病。2004年,城市把所有权转让给了房屋公司,但该公司在这块敞开的空间上看不到价值。最终导致一群年轻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和社区居民合作,回归粮食生产。

    在这个地区,农业和烹饪被人们视为分享知识和传统的方式,作为一种文化复兴和居住区重生的手段。在项目发展的一年中,居民们自己成为了参与项目的最主要生力军。2009年9月,他们接管了管理工作。组成了一个8人委员会,负责两个空间,负责开放花园以供生产,敞开厨房烹制食物。这些空间也用作工作坊的场所,给当地居民们开展文化项目。在社区周边建立了一个中心,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建立一个场所”的整个过程。社区厨房给街道带来了安全感,这是项目给社区居民带来的另一个价值所在。

    评委认为,这个项目证明居民不仅渴望参与设计他们的城市,而且这一渴望完全是可以实现的,他们有能力推进项目的进展,使公共空间永久地从企业控制下半自主的空间转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社区。这个过程不仅赋予社区居民以力量,还激发了他们的权利意识,而且也对其他社区产生影响。

 
5. 提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
提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

    位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隆加雷大街的提乌纳的堡垒文化公园,是由委内瑞拉亚历杭德罗·海埃克·科尔、艾莉娜·卡达尔索、米歇尔·桑切斯·莱昂·布拉伊科维奇共同完成。该项目选择了一座被废弃的停车场用来开发公园,是一场由建筑师和艺术家主导的新兴集体文化运动。为了节约经费和能源,基础设施均以非主流施工技术建造。回收来的船运集装箱被组合在一起,转换成多元的模块元素,配置成各种功能的空间并且能够逐步增长。这个项目的另一个目的为了改善当地的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目前,加拉加斯首都区域的绿化覆盖率人均只有0.26平方米,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每个城市居民应享有10-12平方米公园空间的标准。

    几年来,该项目的占地面积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座城市文化公园,不仅建立起办公室、教室、餐饮、绿色和体育区域,还计划通过举办工作坊和开展活动来促进各类艺术和科学的发展。目前,计划中的五个项目已经完成了两项。公园现有一家商店、一座自助餐厅、一个广播站和一个音乐编辑台。每天有超过500名儿童和青少年前来参加文化和艺术活动。

    公园的名字引用自附近一个军事基地的称谓:提乌纳堡垒。提乌纳是当地一位英雄的名字,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为了让团队回归这个名字本身的自然和社会意义。艺术家们没有将改变社区面貌的希望寄托于政府体系,而是依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动公共艺术,体现出创造性、连贯性及其改善当前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能力。

    评委认为,这个项目深深植根于当地和社区,强调了每天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对贫困地区人民的教育和援助。 不仅如此,在该项目开展地区上的建筑,其外形是非常有意思和令人兴奋的。这个项目作为一个典范值得受到国际关注,其他地方有可能根据当地不同的情况,借鉴该项目的发展经验。

 
6. 21海滩单元
21海滩单元

    德国艺术家格雷戈尔·施耐德在澳大利亚悉尼邦迪海滩创作了一个装置作品。该作品设置在澳大利亚悉尼最著名的旅游景点——邦迪海滩,每个四米见方的网状笼子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形成了令人不寒而栗的对应物。休闲的美丽海滩的一部分被转换成军事区域般的景象,破坏了海滩原本具有的娱乐休闲、公共开放的空间概念。作者擅长驾驭不同形态的空间表现力,他认识到建筑空间能够影响人的深层意识并产生异化感,作品以政治见解透彻著称。

    这个装置利用人们对海滩的日常感知,让参与者在建筑空间中经历一次心理上的逆向体验。这些网状笼子里除了蓝色气垫、海滩遮阳伞之外,还有令人不安的黑色塑料垃圾袋。虽然这里的阳光依旧明媚,参与者透过网格和垫子能够听到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但在貌似舒适的听觉里,却感到被这个网状结构束缚住,由此产生某种被囚禁的心理暗示。作品正是将快乐与不安融合在一起,通过颠覆现实来揭示在平凡时的不安感。

    装置通过营造人为构筑空间与个人心理空间的冲突,不仅使置身其中的参观者游移于自由和被监控、隐私和曝光、内部和外部的错觉之间,而且从更深层次看,作品还意在影射当时澳大利亚的政治气氛,例如难民被拘留在国外的中转站、附近的克罗纳拉海滩上爆发的种族骚乱以及政府在移民问题上的僵化立场等,体现出强烈的批判现实的寓意。 该作品因其让在海滩上享乐消遣和休闲的人们对社会不公中迫切的人道主义问题引起关注的特点,受到评委会的称赞。这个与度假海滩这种特殊场合格格不入之物,可能会有冒犯某些人的风险。但项目的委托人却欣然接受这个存在的风险,因为他们认为作品主旨的表达是非常有意义和重要的。这件作品充分实现了艺术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简约风格和与目的一致性。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汪大伟(中国) 杰克·贝克尔(美国)

副主席:
路易斯·比格斯(英国)
约翰·麦科马克(新西兰)
卢辅圣(中国)

秘书长:
金江波

副秘书长:
潘 力 凌 敏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珏、王洪义、刘景明、
阮 俊、 李 薇、岑沫石、
宋国栓、张羽洁、周 娴、
陈 阳、陈文佳、季纯潇、
郑 虓、 姚 舰、钟国祥、
胡建君、 常 皓、章莉莉、
婧淑婷、董顺祺、
傅梦婷、蔡建军

   
   
 
       
 
Copyright © 2012-2013 | 上海公共艺术创意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86-21-66133330(董顺祺)
传真:86-21-66133764
地址:中国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E-mail:
pan715@yahoo.cn(潘力)
lingmin2006@gmail.com(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