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发言
 
 
■ 4月15日
 
玉环东沙•美丽渔村国际公共艺术论坛
(上午)

嘉宾讨论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金江波主持嘉宾讨论  
   
  嘉宾讨论  
 
 
村干部代表发言   村干部代表提问
 
   
  玉环县委副书记朱立国作总结发言  


金江波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
       我以虔诚和感恩的心主持这个活动,因为我是地地道道的玉环人。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与我有关。我也希望这个活动,能带给我们更美好的未来。我先请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顾骏先生回答公共艺术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以及关于公共艺术如何介入生活的问题。公共艺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公共艺术的介入为当地产业提供契机,并在调和各种冲突上有所贡献。

顾骏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正遭遇瓶颈。一个地方要发展,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玉环原来的经济发展相当不错,但是现在也遇到瓶颈。比如人口太多、资源不足等问题。昨天在渔村看到渔民家的门前都有一个水柜,用来储存饮用水,因为现在全县用水都很紧张。玉环经济发展面临转型,我们就在这个背景上,观察玉环引入公共艺术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第一个作用是继续提升玉环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所有的发展都为了人的发展,物质生活到一定水平之后就需要精神发展。
       昨天看到的渔民表演,如果在不能维持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就没有意义。反过来,物质生活有了改善,但目的一直在捕获更多的鱼上面,这样的生活也是单调乏味的。所以,应该在改善当地生活的基础上,引入公共艺术,而引入公共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化当地的生活。第二点,引入公共艺术,有可能就是引入一种产业。就好像捕到的鱼越来越少以后,我们需要其他的生活方式,需要引入其他产业。如果公共艺术的开展,使渔民可以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上,找到新的谋生途径与生活方式,那么这个地方就能得到更好发展。例如小吃,在家庭上叫饭食,在旅游上,叫饮食文化。公共艺术的引入,能否为当地带来新的产业发展契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更多渔民可以通过鱼龙舞而不是捕鱼获得生机,这就是产业升级。第三,在发展产业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利益调整。有近期的、远期的利益冲突,也有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我们昨天看到的部分设施用途的改变,涉及当地人是否愿意这样做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在一定体制框架内进行的。但这些体制框架不是很容易改变。公共艺术就代表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最大优势在于我们是用智慧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其他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公共艺术可以给我们带来讨论的机会,也可以给我们带来相互妥协的平台。
       总体来说,发展公共艺术,在玉环不仅符合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手段。所以如果能很好运用公共艺术这个载体,玉环的发展前景是远大的。玉环是因为一个传说而得名的,若干年后,玉环不一定以这个传说,可能以公共艺术著称于世。浙江有个小地方原来默默无闻,现在全世界都知道,那就是义乌,全世界过节的小商品,都从那里批发。如果说哪天世界上许多公共艺术都与玉环东沙有联系,那么公共艺术有多大影响,玉环也就会有多大影响。

(金江波:公共艺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公共艺术的介入为当地产业提供契机,并在调和各种冲突上有所贡献。同样也提出一个问题,当地的村民是否需要公共艺术介入他们的生活?他们是否意识到公共艺术的介入能为他们的当地生态与生活品质带来提升呢?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先生回应这个问题。)

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主编)
       玉环东沙要做这个项目,我心目中最理想的模式叫做“微循环模式”,就是看公共艺术在改变当地人生活的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打个比方,如果把公共艺术介入后,东沙的整个改变理解成一个化学反应的话,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和政府官员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变成化学反应物的一部分。其中更强调的或更理想的场景,是让村民直接参与到整个环境的改变、生机和产业链之中。今天的东沙村看上去有个非常美丽的基础,但这个基础是自然形成的,并非规划的产物。
       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现代博物馆中,有个很有名的展览,叫“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讲的是世界各地民居的状况。因为他自己也是建筑师,建筑师很容易把自己当上帝。希望在这个项目中,艺术家和设计师会是当地人的朋友,是顾问的角色,而不是上帝。昨晚的聚会场景,让他看到任何人对美、对艺术,都有参与的热情,也相信此地的村民和干部中,必有藏龙卧虎者,有很多人才,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产生许多想象不到的创作热情和能量。他希望将来变得更美好的东沙村,其主人仍然是东沙村的村民,而不是外来人员。

(金江波:由此想到此次获大奖的荷兰艺术家的作品:“农民、农场与他的妻子”。希望这位艺术家谈谈如何让村民、艺术家、当地政府相互协调、联手打造更好的生活方式。)

Henerrite wall (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获奖艺术家)
       昨天大家看完表演后,有机会来到一个农民家庭,看到桌上放置一个神龛。我好奇的问当地人这个物件的功用。当地人回答:这个在当地很常见,当丈夫出去打渔的时候,家里供着神龛,作为平安和祈福的寄托。我就想到当地人和艺术家的关系问题,比如艺术家也可以写祝愿在神龛上,这也可以成为一种互动的艺术。就像大家沿路走来,一路挑了些村民现做的小吃来品尝,这也是一种公共艺术。关于艺术家驻地计划,需要给艺术家一种充分的信任。每个国家的人都有不同特点,需要建立一种平衡。其中艺术家与当地相互交融、平衡的过程是最重要的。

丁乙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我自己虽然是一个艺术家,但所在学校有公共艺术专业,在整个教学理念中,更关注的是区域公共艺术的概念。我希望建立一个客观的思想者的概念,让学生学会更多地倾听当地的声音。公共艺术存在项目的差异性,每个地区的项目也完全不同。如何客观面对要研究的对象是公共艺术在教学理念上最基本的特点。同时应该注重社会调研这个课程,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创作的对象,以及整体与局部的信息。这些调研来自于所研究对象的各种角度,如经济、建筑特点、色彩系统等,并且都有相应的课程让学生去深入学习探讨。在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应采用以渗透型的方式而不是强硬的介入性方式,不应该改变区域的现状。这就如同用一种微创手术,来对今天的城市古建筑进行保护,使它更有存在和延续的意义。

(金江波:赞同丁乙先生的发言。此外,台湾与坎门,在地域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接下来请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林文海谈谈台湾在乡村实践中的历史经验,以及他看到两地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林文海(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教授)
       由于今天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原以为西方很强大的文化介入会消灭小地方的文化。因为人们在思维中喜欢大、新、异己的事物。像今天,这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相遇,是一件奇异的事。那么我们要融合,还是混合,还是同化呢?我来自台中,台中有一种著名的饮料--珍珠奶茶,珍珠是台湾的,地方的,奶茶是西方的,通过人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彼此并没有被消灭掉,而是形成了新的品种。就像手机里面还有其他随身听、相机等功能,成为了一个很好使用的工具。而台湾的木瓜牛奶,里面既看不到木瓜,也看不到牛奶,形成一个新的口味,这是一种融合。玉环东沙如今正在积极进行公共艺术项目计划,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这个项目是以居民为主角,还是艺术家或者政府为主角?谁才是真正的主角?在台湾,此类艺术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社区营造。二是艺术进入空间。三是公共艺术。以艺术家为主导,艺术家进驻村落后,所呈现的影响力,能为地方重新诠释区域的特性。在台湾,这三个方面有一个时间性、阶段性的问题,应该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当然也包括立法的完善。

(金江波:林教授提到的关键点,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谁是主导?谁将受益?建设历史文化村落,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能提升村民居住品质,政府有什么作为?如何保持这之间的平衡?请东道主曾志斌先生作出回应。)

曾志斌(坎门街道主任)
       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历史创造者,政府是政策的指定和引导者。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将不遗余力地推动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在规划实施中,组织好当地居民,参与共同保护开发,共享成果,更好的提升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作为当地政府,在文化保护和环境建设上责无旁贷,但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一要树立“保护优先”的传承意识。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特色和魅力所在,保护文化遗产,既传承传统文脉,又维护精神家园,意义深远,对此我们始终坚持将“保存修护”放在首要位置,保留历史的真实性,凸显风貌的完整性,呈现生活的延续性,力求由内而外地拓展文化张力。
       二要明确“因地制宜”的建设思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注重规划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统筹兼顾建筑单体、地理环境、传统格局、风土人情、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发掘和修复,在建筑、环境与景观营造上突出地域特色,尊重和延续村落特有的习俗,塑造村落个性,彰显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乡土风貌。
       三要健全“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在推进做好保护和建设两大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着力抓好历史文化村落的配套管理,切实履行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岗位职能(包括美丽渔村建设、清洁家园、非遗传承、环保监察等),做到“软硬兼施”,促进文化与人居、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达到有机融合。

John McCormack  新西兰starkwhite艺术机构总监
       想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解说公共艺术的一些问题。首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首先,昨天的欢迎仪式和沿途看到的风景,令我倍感惊喜;其次,欢迎仪式所创造的别出心裁的空间,也令我久久难忘。昨晚一起画画时,汪院长平易近人,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种场合对我而言是非常美好的时光。这也让我深思,到底要组织什么,要让什么在渔村发生?
       沿路无论是表演还是当地的饮食,都是一道风景线。此外,沿海的海岸线,在新西兰也有,如何在海岸线上做文章,怎样搭建一条能够观赏到美丽风景的海岸路线,非常重要。除了沿海线,还可以设计一条去森林的路线。我想可以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外加相应的介绍和地方音乐的设计,让人们更多感受地域文化,从而对乡村有更全面的认识。
       昨天在签字的时候,就知道有一排房子,可能要建成美术馆。看到很多人在参与设计,这过程远比建造房子的结果更有意思。东沙到底要建成什么样?是旅游中心还是艺术中心?政府有什么主意?我觉得应该让大家享受渔民生活,让大家感受乡村文化,这是这个项目的乐趣所在。所有观景的海岸线设计、取名、驻地计划等,都是让当地民众一起参与且相互影响的过程。还可以在森林中创造一个空间,让人们有一个特别的角度和地点,停下脚步观看风景、享受生活,这也是我们所要关注的。

朱立国(玉环县委副书记)
       听完关于东沙渔村的建设及有关玉环的整个建设理念,很受启发。针对东沙美丽渔村建设,主要谈两点,第一,东沙美丽渔村建设前景美好。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当地居民的基础。因为玉环、坎门原来是多种文化的交融地,有海洋文化、农耕文化与移民文化,其包容性、开放性特别强。玉环在改革开放以后,最先发起的也是坎门,在改革开放初期,坎门最先走出去,引领整个玉环乃至台州的时尚。坎门东沙美丽渔村建设,有公共艺术介入,也有很好的群众文化基础与底蕴。二、国际艺术家们介入坎门东沙的美丽渔村建设,大家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理念创造了很大的平台。三、当地政府官员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个计划需要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是我们今后的必走之路,需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来实现。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让农村人享受现代文明。
       第二,美丽渔村建设的路径。一、公共艺术介入渔村建设,最关键的在于前期的理念策划。渔村各有差异,需要差异性的发展和建设,公共艺术的介入就是理念的创新。二、有了良好的理念和策划后,还需要规划设计,需要落地可操作。三、建设的主体是东沙村的村民,村干部应当积极发动老百姓自愿自主的参与。具体实施以村集体为单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给予帮助和资金的扶持,带动整个社会资金的投入,这是整个工作的理念和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东沙美丽渔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也希望由于公共艺术和国际艺术家的介入,美丽渔村建设最终实现村美、人和、民富。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汪大伟(中国) 杰克·贝克尔(美国)

副主席:
路易斯·比格斯(英国)
约翰·麦科马克(新西兰)
卢辅圣(中国)

秘书长:
金江波

副秘书长:
潘 力 凌 敏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珏、王洪义、刘景明、
阮 俊、 李 薇、岑沫石、
宋国栓、张羽洁、周 娴、
陈 阳、陈文佳、季纯潇、
郑 虓、 姚 舰、钟国祥、
胡建君、 常 皓、章莉莉、
婧淑婷、董顺祺、
傅梦婷、蔡建军

   
   
 
       
 
Copyright © 2012-2013 | 上海公共艺术创意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86-21-66133330(董顺祺)
传真:86-21-66133764
地址:中国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E-mail:
pan715@yahoo.cn(潘力)
lingmin2006@gmail.com(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