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发言
 
 
■ 4月13日
 
后世博的公共艺术
(下午13:00)

 

“后世博的公共艺术”专题论坛评论纪实


“后世博的公共艺术”为主题的专题论坛现场
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席荣念曾研究员(左)、 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林文海教授(中)、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Eric Troffkin教授(右)

        2013年4月13日下午13:00,在上海衡山北郊宾馆凯旋宫B馆2楼,以“后世博的公共艺术”为主题的专题论坛在香港当代文化中心主席荣念曾研究员的主持下召开。在与会嘉宾分别作出精彩发言后,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林文海教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Eric Troffkin教授作为评论员,对发言进行点评。
        林文海教授评论说:“我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后世博,是世博之后还是后世博。现代有现代和后现代,这两个意义完全不同。我们谈的应该不是后世博时代必须要讨论的是什么。而是在世博现象产生之后我们怎么持续做它,应该怎么看待它,这个意义是不重要的。刚才毛竹晨、丁乙老师,包括王中院长对于批判在毁灭性的城市,都做出相当好的评论。我觉得我们评论最大的价值是形成一个理论,形成一个大家共同讨论的理论,我觉得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此外,林文海教授还提到了关于公共艺术的评价和立法问题,他说:“要告诉人们怎么看待公共艺术这件事,可以告诉他们引起兴趣的,你不能告诉他这是美的,有的人不认为它是美的,所以我的公共艺术评估、美学评估把它分成空间面,包括它是不是具有环境艺术面、理念面。另外一个好处,评估目的并不是好与不好,而是在于它应该引起我们的关心,公共艺术像我们家人一样,不是把它做好就丢在那边。
        “台湾从1992年开始做公共艺术的设置法规已经20年了,但是在整个后续维护机制里是缺乏关心的,做了之后就丢在那里,谁维护不晓得,有维护管理单位,但是没有人去做。我觉得这种事情应该在大陆也会发生。20年来,台湾每年以二三十件乃至上百件的速度在增长。台湾现在登记在案的有2千多件,这些公共艺术作品过得好不好,这个可能需要在学校,在教育圈里面必须要维护,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性和有序性。”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Eric Troffkin教授评论道:“今天我听各位讲座的时候,什么会让我们觉得这个空间是我自己的空间呢?会有这样一个主人翁的感觉呢?这是我的空间,所以我可以改造这个空间。我发现非常有趣的是,你们各位介绍了改造一个空间的各种方式,你们讲的世博中心的公共艺术规划,丁教授讲到了永久的以及虚拟的和暂时的空间装置,还包括有专门给学生的作品。王中教授还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我看到你的作品,我非常关注其中个人的体验,比如说你的里面吸引很多人握着手走过铁轨,还有跳舞这两个作品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有一位人文学家讲到理性,你们刚才一直在讲规划,规划有的时候让人们觉得非常的害怕,这位人文学家讲到理性无论存在宗教还是科学当中,都涉及到个人的体验的不同情形,就涉及到人在不同状态之下的感受。确实,我们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短期内能够激活人们体现这个空间的一些电流。这两天,你们在做规划的时候也想使用自己的理性,但是理性是不够的,需不需要给我们提供智慧,这个时候就要超越理性,这就是公共艺术在规划之外,人们利用公共空间,成为自己的空间,人们自己做主空间的一种方式。而且我们说公共艺术也不光是用理性来做规划,或者说我们用理性做规划的时候,公共艺术也给我们一个不破坏理性的更好方式。”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汪大伟(中国) 杰克·贝克尔(美国)

副主席:
路易斯·比格斯(英国)
约翰·麦科马克(新西兰)
卢辅圣(中国)

秘书长:
金江波

副秘书长:
潘 力 凌 敏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珏、王洪义、刘景明、
阮 俊、 李 薇、岑沫石、
宋国栓、张羽洁、周 娴、
陈 阳、陈文佳、季纯潇、
郑 虓、 姚 舰、钟国祥、
胡建君、 常 皓、章莉莉、
婧淑婷、董顺祺、
傅梦婷、蔡建军

   
   
 
       
 
Copyright © 2012-2013 | 上海公共艺术创意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86-21-66133330(董顺祺)
传真:86-21-66133764
地址:中国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E-mail:
pan715@yahoo.cn(潘力)
lingmin2006@gmail.com(凌敏)